
2005年,一场飓风袭了新奥尔良市,整个城市都被水淹没,几百人因此丧生。飓风过后,城市人口减少、气候不断变暖、住房问题凸显、种族问题持续加剧。这场飓风被称为“卡特里娜”。卡特里娜飓风不是这些事件发生的直原因,却将我们这个时代最关心的一些问题汇集到一起。 以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前后共一个世纪的时间为线索,作者追寻灾害出现的前因后果,调查人们对洪水的不同反应,探讨结构性不平等和物质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飓风之下,一部城市建设史诗由此展。<br/>【推荐语】<br/>★班克罗夫特奖获奖作品,飓风之下的城市建设画卷 ★一部飓风因果编年史,一段新奥尔良建设故事,一幅灾难之中的众生百态图 ★跨越一个世纪,追索飓风产生的前因后果;关注不同视角,揭示灾难背后的政治选择 ◆编辑推荐◆ 霍洛维茨出色地描述了公共和私人工程项目,这些项目使得20世纪新奥尔良的房地产建设、石油勘探和其他形式的经济扩张成为可能,为少数人积累了财富,同时将数千人置于下一场大风暴的路径上……灾难有能力揭示我们是谁,我们重视什么,我们愿意和不愿意保护什么。 《卡特里娜》以飓风发生前后共一个世纪的时间为线索,跨越城市史、环境史、南方史和非裔美国史追寻问题答案,同时结合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和经济学探讨结构性不平等和物质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这是一本关于灾难的叙事著作,但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灾害不是“自然”的。<br/>【作者】<br/>作者简介: 安迪·霍洛维茨(AndyHorowitz),耶鲁大学博士,现任康涅狄格大学历史学副教授,专攻现代美国城市史、环境史和南方历史。他的研究主要探讨灾难及其带来的种族、阶级、社区、创伤、不平等、福利国家、大都市发展和环境变化等问题。著有《卡特里娜:一部1915—2015年的历史》,合编《重大灾害研究》,在《华盛顿邮报》《大西洋报》和《纽约时报》上发表过多篇论文。 译者简介: 刘晓卉,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博士毕业于慕尼黑大学美国研究所,研究方向为美国城市史、美国环境史。曾在《世界历史》《光明日报》《史林》等报刊上发表过多篇论文。<br/>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