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以反应动力学为主线,分析了流动、混合、传递过程等物理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根据各类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特建立了其数学模型(操作方程),目标是实现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操作。按从均相反应体系到非均相反应体系的顺序,分别介绍了理想流动反应器、非理想流动反应器、气固催化反应器、气液反应器和气液固三相催化反应器。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微通道反应器,以及两类新型反应-分离耦合反应技术——催化精馏和膜反应器。 本书可用作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化学反应工程”和“催化反应工程”课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关学科师生及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br/>【推荐语】<br/>化学反应工程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研究在工业上实现化学反应过程时所面临的工程技术问题。要实现实验室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必须研究流动、混合和传递等物理因素对化学反应转化和目标产物选择性的影响规律,消除或减弱物理因素对反应过程的不利影响,避免化工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放大效应”。具体体现在反应器的设计和操作两个方面,即确定优化设计方案和优化操作条件。随着材料科学、生物技术、环境技术等领域的迅速发展,反应技术也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书内容为相关领域的师生和技术人员研究反应器奠定了科学基础。 本书结合了大连理工大学本科生《反应工程》课程和研究生《反应工程II》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和心得,融合了周裕之教授编写的《化学反应工程学基础》教材、王安杰教授与周裕之教授合编的《催化反应工程》教材和王军、张守臣和王立秋编写的《反应工程》的精华,借鉴了日本和美国大学代表性教材,并大量参考了国内已出版的教材和专著。为了全面反映新型反应技术及其研究和应用展,拓展了“反应工程新技术”一章。 <br/>【作者】<br/>王安杰,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近三年主要教学经历(包括授课名称、起止时间、授课对象、所在单位等) 《反应工程》 2013.9-2014.1 本科生 大连理工大学 《反应工程II》 2013.9-2014.1 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 《反应工程》 2014.9-2015.1 本科生 大连理工大学 《反应工程II》 2014.9-2015.1 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 《反应工程》 2015.9-2016.1 本科生 大连理工大学 《反应工程II》 2015.9-2016.1 研究生 大连理工大学 近三年主要科研经历(包括课题名称、起止时间、来源、鉴定结论、获奖情况等)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联合基金重项目,U1508205,清洁油品生产技术基础研究,2016/01-2019/12。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石化联合基金重项目,U1162203,过渡金属硫化物加氢催化剂制备科学及劣质柴油改质催化体系构建,2012/01-2015/12。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1073022,可变价态过渡金属氧化物对过渡金属磷化物加氢脱硫和加氢脱氮性能的助催化作用机制,2011/01-2013/12。 (4)博士学科基金面上项目,20100041110016,等离子体与光催化协同分解硫化氢制氢研究,2011/01-2013/12。 学术兼职情况: 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委员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编委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编委 <br/>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