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套丛书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院本规划教材,包括中医临床前所需掌握的主要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包括诊断和辨证分册、中药饮片辨识分册、伤寒分册、金匮分册、温病分册、养生康复分册6种。本套丛书特色: 编写定位:中诊、中药、伤寒、金匮、温病等中医课程包括了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大方面的内容,是中医学生走向临床的桥梁课,本套教材则与上述系列课程相配套,明确定位于: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教材”。 编写特色:“基于课堂,提挈三基;结合临床,细化实训”。即教材的编写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对课堂理论知识行提纲挈领的总结归纳概括与提升,使学生在分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行整理,完善中医思维;二是结合临床实践,将实践技能的培训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行细化,充分实现在桥梁课实训中的实用性。 编写团队:课程由李峰教授负责,配合教材编写秘书统筹写作,各分册分别由各专业主任或骨干教师作为负责任人,组织本专业有学术地位、实践经验与出版经验的教师团队行编写。 编写基础:本套教材第一版已经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编教材在各科临床实训中使用近八年,在此过程中既发现了教材的重要性,也积累了教材的不足之处,并论证了修改的方案,此次将在此基础上一步完善。 本套教材第一版于2013-2014年出版,第一版教材作者方资助9万元。其中中药分册年用量近2000册,养康分册年用量近800册,伤寒、金匮年用量近500册,中诊、温病分册年用量近300册。本次为修订再版。<br/>【作者】<br/>李峰,男,汉族,山东邹平县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医诊断专业硕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体质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br/>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