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体时代,H5新闻、数据新闻、短视频新闻、VR新闻等各种崭新的新闻形态相继呈现,一步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为新闻传播事业的步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也对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想做一名新时代的合格记者,首先就是要了解当下的媒介环境是怎样的,它对新闻业产生了哪些具体的影响,未来的新闻业又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本书共分为新闻基础、新闻采访、新闻写作、重要新闻形态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紧紧围绕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传播的“变”与“不变”展了论述——环境在变,技术在变,受众需求在变,传播方式在变;新闻工作的基本职能不变,基础实用的新闻理论不变。本书能够让学习者深刻体会到我们所生存的媒介环境的真实形态,帮助学习者认清媒介环境对新闻业的影响,引导学习者清楚认识融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工作流程,由浅深地阐释了融媒体语境下新闻记者应知却未知的知识盲区,并对未来的融媒体报道做了展望与预测。 本书案例丰富、条理清晰、可读性强,可作为新闻工作者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的学习读物。<br/>【推荐语】<br/>★精准把脉融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深剖析新闻传播的“变”与“不变” ★紧紧围绕新闻基础、新闻采访、新闻写作、重要新闻形态,深阐释记者们应知却未知的知识盲区 ★案例丰富、条理清晰、可读性强,可作为新闻工作者提升业务能力水平的学习读物<br/>【作者】<br/>袁丰雪,女,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新闻实务、媒介素养、媒体融合等。曾深耕烟台日报社新闻采编一线22年,积极展工作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新闻策划、采编实践经验,采写编辑的稿件、版面先后在全国、华东六省一市、山东省各类新闻奖四十余项;先后在《编辑之友》《中国记者》《青年记者》《出版广角》等杂志发表过14篇论文,期中7篇发表在全国新闻(或全国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撰写论文也多次获得中国地市报新闻论文(论著)奖评选三等奖,在业界取得较好成绩,获得同行认可。 仇玲,女,鲁东大学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媒介融合、风险沟通。先后在《当代电影》、《新闻传播》、《前沿》、《新闻前哨》等杂志发表过学术论文。 周海宁,男,鲁东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媒介技术与文化、新闻传播理论等。先后在山东师范大学和韩国的朝鲜大学行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习,并于2019年取得博士学位。出版专著一部《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介文化的嬗变以及人的主体性重构》(2019),并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CSSCI期刊3篇。主要论文有“论互联网时代受众的数字化生存能力”(2018),“从本雅明提出的aura(气韵)媒介观看对象与主体关系的演化”(2018),“论从大众传媒时代到数字媒介时代的童年变化”(2018),“论互联网新闻的现实重构”(2018),“论数字化时代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2019),“以互联网媒介为中心的听觉文化转向以及构建”(2019)等。 张成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博士。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教学指导委员会新闻传播学科秘书长。曾在吉林省电视台和高校报工作多年,有丰富的电视、报刊新闻采编经验,获得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经济新闻奖等多项。近期致力于融媒体研究,尝试建构起系统演视野中的融媒体关系传播的理论范式。主持国家社科课题1项、*人文社科课题与省社科规划课题各1项,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CSSCI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等转载,出版《融媒体传播论》等学术专著3部;成果获山东省社科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项。?<br/>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