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心理调适:表达人设外的人生pdf+epub

内容查看
查看价格20 元(100 台币TWD)
绘画心理调适:表达人设外的人生pdf+epub

我们自童年时代始积压大量无法表达的真实感受和情绪,它们本身就类似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这些生命体被囚禁在潜意识的幽谷中,渴望得到关注而无人理睬,渴望得到表达而无处倾诉。因此,它们被“淤积”了起来,成为了“阴影”,并以破坏性的方式操纵我们的生活,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前作《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旨在使用绘画作品帮助我们辨识个体心灵特质,本作更一步,旨在借助绘画表达形式帮助我们调整个体心理状态。本作颇具创造性地整合了荣格的分析心理学、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正念心理疗法的理念和相关技术,并通过丰富的案例为读者展现了以绘画为载体的表达式心理疗愈的独特魅力。<br/>【推荐语】<br/>艺术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答案似乎不言自明,实则暗藏玄机。E. H. 贡布里希指出,远古时代的艺术创作很有可能被用于“施行魔法”,因为原始人类似乎无法将一幅狩猎的图画与真实的狩猎情境区分来;J. 杰恩斯也认为,远古神话并非单纯的艺术作品,而是旨在忠实地记录和有效地唤醒文明早期人类的主观经验——在那久远的过去,我们的先祖曾真实地聆听他们认定为神明的声音。这意味着与惯常的认识不同,艺术或者说表达从来不是“纯粹内在世界”的宣泄和重构,而是人类现象经验得以镶嵌(embeded)、演绎(enacted)和体现(embodied)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至今,前沿的认知科学研究铺陈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全新视角:身为复杂系统的我们以“范畴化”(categorization)的方式建构“倾向综合”,作为自身的意向立场,以资增强适应性。范畴的跨时空传播对表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日益成熟的表达方式则导致人们愈发难以避免混淆“造物”与“现实”。“造物”与“现实”的混淆在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中常以“主观”与“客观”,或“现象”与“功能”的面目示人。作为一种常见的范畴错误,其客观上支撑了“常识心理学”关于人类精神生活的朴素理解。 正如远古艺术家无法区分狩猎的艺术创作与真实场景,作为后人的我们也没有取得多少步:我们幻想在自己脑壳中那团灰白色的物质中存在着一个完整的宇宙,赋予其中复杂的集群和联结各种超现实主义的称谓——诸如此类的“造物”成为了如今人类的“1st现实”,与我们对它们的反应一同造就了现代性的心灵。这种现代性的心灵在每个文化意义上的个体与其生活情境的交互以各种方式寻求表达,推现代性心灵的演化和嬗变。 因此,所谓的“科学心理学”似乎无可避免地具有某种“跨界”的性质:一方面,它必须植根于科学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它却必然以“造物”而非“现实”为研究对象。不可否认的是,心灵的特定功能在结构上的实现路径并不单一,因此以实现某种心灵“现实”为宗旨的干预手段在“造物”的使用上本来就应该是高度灵活的。这决定了本书在人格结构和动力学方面对荣格分析心理学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的整合不仅极为优美,而且颇具可操作性。对心灵的有效干预在实践中的切同样并不单一:表达并非“心灵之镜”,却是不折不扣的“心灵之匙”——作为典型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活动本身就是对心灵的一种塑造,而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也必然能够作为对创作者的心灵施行干预的窗口。至于绘画心理咨询和调适,则是咨访双方借助表达这一心灵的“延伸”,由咨询师引导来访者理顺其“造物”逻辑,借以重整心灵“现实”的过程。<br/>【作者】<br/>作者简介 童欣,中央美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在中央美术学院拥有10 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工作中,除了运用各类常规心理咨询方法技术外,积极以美术院校的专业优势为依托,让绘画艺术成为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的重要助力,曾出版专著《绘画心理分析:追寻画外之音》。<br/>

点点赞赏,手留余香 给TA打赏
0

評論0

支持多种货币
支持多种货币付款,满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无忧退换
安心无忧购物,售后有保障
专业客服服务
百名资深客服7*24h在线服务
发货超时赔付
交易成功极速发货,专业水准保证时效性
顯示驗證碼

社交帳號快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