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艾丽斯·沃克*部短篇小说集,于1973年出版。本书收录了13篇短篇小说,讲述了黑人女性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婚姻与家庭,种族与信仰,重重枷锁依然困不住她们追逐自我的渴望。通过一个个性格各异、身世不同的黑人女性的故事,沃克呈现出20世纪的黑人女性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与突破困境的坚韧力量,将“我们母亲一代”的女性内心深处的动荡刻画出来,突破了刻板偏见,与当时黑人民族文学中盛行的盲目、顺从的黑人妇女形象形成鲜明对照,为下一代黑人女性们改变命运积蓄了精神力量,标志着黑人文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另外,书中收录的短篇《日常用品》等篇目,多次被纳非裔文选,也是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br/>【推荐语】<br/>◎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小说奖的非裔女作家、《紫颜色》作者——艾丽斯·沃克1973年出版的*部短篇小说集。 ◆荣获1974年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罗森塔尔文学奖; ◆包含沃克的首篇短篇小说《罗斯莉莉》,以及多次被收录非裔文选的经典短篇《日常用品》。 ◎这是一群“我母亲那一代的”女人的故事 ——婚姻、家庭、种族、信仰??????她们被套上以爱为名的枷锁,在服从的痛感中苏醒,吐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霾:“我要坐在迎宾桌旁,大声说出我的烦恼。” ◆正如沃克在诗歌《女人》(Women)中所写: “她们是/我母亲那一代的女人/声音沙哑/腿脚粗壮/还有同样粗壮的拳头和手臂/她们破门而/她们冲锋陷阵??????” ◆如果不能行动,她们就说话;如果不能说话,她们至少可以想象。在传统的重重束缚中,她们的内心依然向往自由:“我不是一个可以被日本浴缸和疯狂物轻易收和哄好的、没脑子的子宫。” ◆在这本书中,有13位黑人女性——疯狂的、愤怒的、慈爱的、怨恨的、可恨的、坚强的、丑陋的、软弱的、可怜的、伟大的——她们都试图带着对黑人男性的忠诚生活,这是她们一生的特。对我来说,黑人女性是这个世界上最迷人的创造物。 ——艾丽斯·沃克 ◎封面设计以黑、白、红为主,用纷繁的线条绘出《罗斯莉莉》中的婚礼场景,令黑人新娘的不安与惶惑、在传统习俗中的受困与挣扎,尽数跃然纸上。 获奖记录 1974年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罗森塔尔文学奖<br/>【作者】<br/>著者: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 美国非裔女作家、社会活动家,普利策奖得主。1983年,她的长篇小说《紫颜色》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感人肺腑的故事,赢得普利策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个奖项,她也因此成为首位获得普利策文学奖的非裔美国女性。由该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是美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黑人为题材的电影,共获11项奥斯卡奖提名。沃克长期关注与女性、种族相关的社会议题,并笔耕不辍,对世界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译者:乔娟 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文论与美国文学。<br/>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