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真的沒有拯救嗎?我不相信。” 一九九五年夏天,台灣作家邱妙津在巴黎以自殺結束了自己年僅二十六歲的生命。《蒙馬特遺書》的二十一封信,是她留給這個世界的生命告白。愛欲的強烈、背叛的痛苦、不顧一切的占有與痛切的自我剖析,邱妙津的這些文字,記載了她的勇氣與奔赴,也記載了她的困惑、碰壁與絕望。她以真切沉痛的身心經驗思考并重建愛的法則,思考愛與死、生命與藝術的關系。《蒙馬特遺書》提及的大量西方藝術電影與經典文學,構成一條條幽深的秘密小徑,展示了邱妙津精神世界的成長譜系,是台灣一代年輕人的精神映照,透過它,亦可見證深邃的時代風景。 《蒙馬特遺書》已成爲華語世界一部女性文學經典,對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來說,邱妙津的文字提供的,不僅是經典的閱讀對象,更是一個朝聖的坐标,以及面對誠實愛欲的靈魂自白。唯有真誠的藝術精神才能安慰人類的靈魂。 “有如此的靈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但願這會是大家讀完《蒙馬特遺書》的贊歎。<br/>【推薦語】<br/>二十世紀末華文世界絢爛傳奇的女性作家邱妙津後的書信體小說,二十一封向世界告别的忏情書信。蔣勳、駱以軍、陳雪、賴香吟誠摯推薦,“讓我掩面哭泣的一本書。”——邱妙津是震動台灣的一代傳奇,用生命創作的天才,她以淩厲激烈的才華橫空出世,又決絕慘烈地毅然與人世告别。她的作品被大家傳頌、引用、讨論、研究,她的生平、事迹甚至她閱讀欣賞的小說、作家、電影導演,所有一切都成爲一代文藝青年效仿參照的對象。《蒙馬特遺書》是她告别人世的心路剖析,以青春生命與濃烈情傷鍛鑄的忏情書信。如巴洛克音樂賦格般,展示一個青年藝術家關于愛與死、生命與藝術的璀璨星空描圖,其中如花般燦爛的意志讓人深深震動卻又如此難以承受。 “人生真的沒有拯救嗎?我不相信。”一位青年藝術家對愛與生命的終極探索,一部震撼人心的愛的sheng經,青年們心中的經典。——深深堕生命中黑暗的痛苦裏,掙紮着愛與死的意義,以強悍的勇氣重建愛的法則,以死亡的決絕與純粹,見證愛的不朽不滅。“愛不隻是情感、情緒、熱情,愛其實真正是一種‘意志’。”一位青年藝術家純粹而熾熱的愛欲渴望,一個年輕人的自我建構與自我毀滅。她誓言用一生來證明自己的愛與美,終永恒回歸了藝術家與愛人者身份。 “有如此的靈魂存在,世界真美,我更舍不得死了。”一部靈魂的複寫本,一種熾烈迫人的激情,“也許自三島由紀夫之後,沒有其他作家如此毫無憐憫地撕掉真實自我的面具了。”——關于愛,關于忠誠,關于背叛,關于藝術,關于心靈,關于命運,一個年輕人對生命深邃、高密度的挖掘,一部純粹的作品。唯有真誠的藝術精神才能安慰人類的靈魂。“人生何其美,但得不到也永久得不到,那樣的荒涼是更需要強悍的。”永恒的愛情追求已不可得,如今她隻追求永恒,展現自我。 精裝紀念典藏版,金鼎獎年度推薦優良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書獎,《卷八分鍾》推薦,被翻譯爲多國語言出版,備受贊譽。——《蒙馬特遺書》已被翻譯爲英語、法語、德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等多種語言。2014年,《蒙馬特遺書》列《紐約書評》“經典重現”( NYRB Classics)出版,邱妙津是該書系繼張愛玲之後第二位華語作者。作家駱以軍和賴香吟分别以小說《遣悲懷》《其後》緬懷與緻敬邱妙津。<br/>【作者】<br/>邱妙津,台灣彰化人,一九六九年生,一九九一年畢業于台灣大學,一九九二年赴法國,留學巴黎第八大學心理系,一九九五年六月在巴黎自殺身亡,年僅二十六歲。邱妙津多方面的才華在大學時代就始充分顯現,曾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聯合文學》中篇小說新人獎等,并拍攝有一部三十分鍾的十六厘米影片《鬼的狂歡》。主要文學作品有《鬼的狂歡》《鳄魚手記》《蒙馬特遺書》《邱妙津日記》等。《蒙馬特遺書》已被翻譯成英語、法語、德語、土耳其語、西班牙語和意大利語等多種語言。 2014年,《蒙馬特遺書》列《紐約書評》“經典重現”( NYRB Classics)出版,邱妙津是該書系繼張愛玲之後第二位華語作者。 2015年,英文版《蒙馬特遺書》圍美國翻譯圖書獎長名單。 2017年,《鳄魚手記》亦列《紐約書評》經典書系出版。 2018年,英文版《鳄魚手記》獲盧西恩·斯泰克亞洲翻譯獎。<br/>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