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瘦骨寫空山:金農畫的金石氣(文人畫的真性)pdf+epub

内容查看
查看價格20 元(100 台币TWD)
一枝瘦骨寫空山:金農畫的金石氣(文人畫的真性)pdf+epub

「繪畫不是塗抹形象的工具,而是表達追求生命意義的體驗。」 文人畫,又稱“士夫畫”,它并非指特定的身份,如限定爲有知識的文人所畫的畫,而是具有“文人氣”或“士夫氣”的畫。“文人氣”,即今人所謂“文人意識”。大率指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豐富的人文關懷、特别的生命感覺的意識,一種遠離政治或道德從屬而歸于生命真實的意識。 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文人畫,就是“人文畫”——具有人文價值追求的繪畫。 文人畫發展初始,“真”的問題就被提出。五代荊浩《筆法記》挺出“度物象而取其真”的觀點。在他看來,有兩種真實,一是外在形象的真實,一是生命的真實。荊浩認爲,繪畫作爲表現人的靈性之術,必須要反映生命的真實,故外在形象的真實被他排除出“真”(生命真實)的範圍。水墨畫因符合追求生命真實的傾向,被他推爲具有未來意義的形式。 北宋以後,文人畫理論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是圍繞“真”的問題面展開的。東坡等人認爲,形似的插摹,并非真實,文人畫與一般繪畫的根本不同,就是要到形外尋找真實。畫家作畫,是爲自己心靈留影。文人畫家所追尋的這種超越形似的真實,隻能是一種“生命的真實”,是作爲“性”的真實。 中國早期繪畫有一個漫長的追求形似動勢的階段,如漢代在書法理論的影響下,繪畫就有此特性。自六朝到北宋,在以形寫神、氣韻生動理論影響之下,又出現了對畫外神韻的追求,畫要有象外之意、韻外之緻,從顧恺之的“傳神寫照”到北宋畫人對活潑“生意”的追求,都反映出這内在的義脈。但自北宋之後,在文人畫理論的影響下,由于對繪畫真實觀讨論的深人,繪畫中出現了一種新質,就是對“性”的追求,此時繪畫的重點過渡到對生命本真氣象的追求。從元代到清乾隆時期的文人畫發展,從總體上可以歸入這“得性”階段。 本系列作品,通過對元代以來十六位畫家的觀照,來看文人畫對生命“真性”追蹤的内在軌迹。本書爲此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從“把玩金石”“參悟淨因”“管領冷香”去感受金農繪畫的金石意味,以及他獨特的人生哲學。

點點贊賞,手留餘香 給TA打賞
0

評論0

支持多種貨币
支持多種貨币付款,滿足您的付款需求
7天無憂退換
安心無憂購物,售後有保障
專業客服服務
百名資深客服7*24h在線服務
發貨超時賠付
交易成功極速發貨,專業水準保證時效性
顯示驗證碼

社交帳號快速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