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糜骨之壤》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长篇小说,同名电影荣获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银熊奖)。小说贯穿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幽默感,以及关于人、自然、动物的尖锐思考。 主人公雅尼娜是一位精通占星术、喜欢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并热衷动物保护的老妇人,她幽居在波兰边境被大雪覆盖的山林里。雅尼娜给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都会取个奇怪的外号,他们是“大脚”“鬼怪”“好消息”,她养的狗则被称为“小姑娘们”。突然有一天,邻居“大脚”被一块小鹿骨头卡住喉咙,死在家里,此后凶案二连三发生……<br/>【推荐语】<br/>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长篇小说转型之作;选多项国际文学奖项 不同于托卡尔丘克之前的长篇小说的碎片化结构,《糜骨之壤》采用了传统的线性叙事和犯罪悬疑小说的外壳,小说更易阅读,情节引人胜。小说选2019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2019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长名单,2020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短名单。 对于人类未来的预言和隐忧;极富生态主义色彩的小说 小说主题涉及当下关于人类生存和未来人类社会将会面临的*严峻的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关于人类过度泛滥的欲望,凌驾于其他物种之上的傲慢,过度猎捕、砍伐对自然生态造成的破坏等问题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向人类发出警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关于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被贴上“怪人”标签的人 小说的主人公雅尼娜幽居深山,过着远离俗世的生活,她精通占星术、喜欢威廉·布莱克的诗歌,并多次就当地偷猎事件给警察局写信。她身患疾病,言为举止异于常人,但同时怀揣着对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深深厌恶,和对于人类以外其他生命的深切的同情。雅尼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观当下社会和人类行为的极佳的视角。 向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致敬的一本小说 《糜骨之壤》原书名出自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的诗歌“让你的犁头碾过死人的尸骨”,威廉·布莱克是英国*位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诗歌中充满着神秘性和梦幻经验,《糜骨之壤》中关于生命的种种思考,既是对布莱克这一神秘主义的继承,又是根据当代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发展对布莱克的回应。 一位杰出的作家。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斯韦特兰娜·A·阿列克谢耶维奇 一个曲折的、充满想象力的、超越类型化的故事。(《糜骨之壤》)既是犯罪悬疑小说,又是童话,更是一场关于一些物种为什么要凌驾于另一些物种之上的哲学探讨。 ——《时代》杂志 托卡尔丘克是过去25年间在欧洲脱颖而出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家之一。 ——《经济学人》杂志 托卡尔丘克是欧洲*受喜爱的和*独特的作家之一,她惊人的文字表现力体现了她在文学思想方面勇敢且成功的尝试。 ——《洛杉矶书评》 一个不可思议的、寓言般的怪异的神秘故事……托卡尔丘克是掌控节奏和悬念的大师,它向人类行为投去锐利的目光。这不仅仅是一部犯罪悬疑小说,更像是一部哲理童话,它试图抖落关于生与死的全部秘密。这个秘密就是:保持敏感和警觉,把你的耳朵贴在地上,你将彻底明白一切。 ——《纽约时报书评》 尽管采用了侦破谋杀案的线性结构,但(《糜骨之壤》)令人毛骨悚人的幽默感,以及是不是插的怪异的哲思,是独属于作者的风格。托卡尔丘克是一位极有天赋和原创性的作家。 ——《华尔街日报》 一部出色的,神秘的,深具文学性的犯罪小说。 ——《芝加哥论坛报》 《糜骨之壤》以一种尖锐且个人化的方式令人感到振奋,这几乎是无法言说的;在存在主义层面,这部作品令人耳目一新,我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过这样的作品。 ——《纽约客》 一曲给大自然的颂歌;一首给威廉·布莱克的赞美诗;托卡尔丘克是否超越了布莱克?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在波兰可谓家喻户晓,她继承了欧洲的哲思文学和杂文类小说的传统,是欧洲*重要的一批具有人文主义情怀的作家之一。 ——《卫报》 *人称叙事头的故事总是能鲜活地展现主人公的个性,你立刻就想把所有时间都投阅读之中,《糜骨之壤》就是这样一部小说。它深具颠覆性,挑战着人类权力带来的自鸣得意。 ——《波士顿环球报》 这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犯罪小说——因为托卡尔丘克不是一位平常意义上的作家。借由她非凡的才华、智识和她的这些“思想小说”,她提出并思考着关于生态环境的政治的种种问题。托卡尔丘克反复地提出这些问题,并呼吁我们采取行动。 ——《赫芬顿邮报》 令人着迷的逆时代潮流之作,它探讨的主题包括从动物的权利,到预先决定性,到社会对于那些被认为疯狂、怪异,或仅仅是不同的人的羞辱和边缘化。托卡尔丘克有创造奇迹的能力。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杰作!托卡尔丘克的小说妙趣横生,鲜活生动,危险,又令人忐忑不安。这部作品提出了关于人类行为的尖锐问题。 ——作家 安妮·普鲁 《糜骨之壤》令人坐立不安但又透露着充满诡异的友善。这部作品具备着威廉·布莱克式的浪漫、占星学的知识和中欧风光的同时,既是对人类恻隐之心的的沉思,也是一个可以在你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谋杀之谜。 ——作家 马塞尔·泰鲁 我深爱这种扭曲的、充满忧郁的哲学性的神秘感。这是一部引人胜、不断地发人深省的作品,因为这种存在本身的怪诞性而耀眼夺目。 ——作家 梅根·亨特<br/>【作者】<br/>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Olga Tokarczuk) 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19年授予),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为:“她的叙事富于百科全书式的激情和想象力,呈现了一种跨越边界的生命形式。”托卡尔丘克也是历史上第15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 托卡尔丘克生于1962 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1989年凭借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代表作有长篇小说《E.E.》(1995)、《太古和其他的时间》(1996)、《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1998)、《后的故事》(2004)、《世界坟墓中的安娜·尹》(2006)、《云游》(2007)、《糜骨之壤》(2009)、《雅各布之书》(2014);小说集《衣柜》(1997)、《鼓声齐鸣》(2001)、《怪诞故事集》(2018);散文《玩偶与珍珠》(2001)等。 她善于在作品中融合民间传说、神话、宗教故事等元素来观照波兰的历史与人类生活。除诺贝尔文学奖外,她曾凭借《云游》和《雅各布之书》两次荣获波兰权威文学大奖尼刻奖,六次获得尼刻奖提名;2010年荣获波兰文化杰出贡献银质奖章;2015年荣获德国-波兰国际友谊桥奖;2018年《云游》荣获布克国际奖;2019年《雅各布之书》荣获法国儒尔·巴泰庸奖,同年《糜骨之壤》围布克国际奖短名单,该小说改编的电影《糜骨之壤》曾获2017年柏林国际电影节亚佛雷德鲍尔奖。 何娟,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专业教师,曾任中国驻波兰大使馆教育事务负责人。长期从事波兰语教学工作,聚焦波兰历史、中波关系、波兰教育等研究领域。曾翻译出版《不折之鹰——二战中的波兰和波兰人》、《实验与形式:古今波兰艺术与中波艺术交流》等多部作品。 孙伟峰,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专业教师,毕业于华沙大学波兰语言文学系,主要从事波兰语教学、语言学研究、波兰文学翻译与研究工作,翻译波兰科普作品两部。<br/>
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