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心說,到了成名之日,我才眼睜睜地看着自己被埋沒了。 晚年從美國返回故鄉烏鎮之前,他決定,不畫廊,不拍賣行,不待采訪,不作講演,不發表文章,不收禮物,不題字——此七“不”,歸國之日的态度也。 木心說,人在曆史的位置,也不過是一個床位。 在木心目前已出版的所有著作之外,尚有相當數量的筆記簿與散稿,從未面世,估計逾百萬字。由于木心通常不注明成稿年份,從内容和字迹推測,小部分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部分寫于九十年代和新世紀,直到他2011年離世。 這批遺稿的内容,寬泛雜多,不分章節,随寫随止,殊少完整的篇幅。其中包括人名、賬單、書單、目錄、信稿,偶爾信手勾畫簡單的書籍設計,還有他自己的墓園。讀者熟悉的俳句、随感、舊體詩、自由詩,約占半數,其餘部分,介于雜記、備忘、叙事、憶舊之間,狀若自言自語,不同于他已面世的所有作品。 木心逝世十周年,批木心遺稿終于能交到讀者面前。<br/>【推薦語】<br/>陳丹青(木心美術館館長)——在木心書中,人稱并不就是他,言及身世,他總諱莫如深,送去出版的文字更是抵死不訴苦衷。現在,他和我聊過的私房話,無遮無掩,遺稿。當年我要他寫下來,他就咄道:“喔喲!這種話講過拉倒,寫它幹嘛!”如今遺稿在眼,他到底還是寫了,而且很不少。 紀念木心逝世10周年 —— 《木心遺稿》首次亮相,僅第1版第1刷贈有“木心筆迹珍藏卡”! (版次以實際收到爲準) ★ 木心自己的“人物名單”,有魯迅,有張愛玲—— 比如,遺稿中的“硬貨”,仍有的,不外是他牽念大半生的人物和命題——李聃、耶稣、陶淵明、尼采、莎士比亞、曹雪芹、莫紮特、陀思妥耶夫斯基、塞尚、葉賽甯,還有他暗自糾纏的“宇宙”問題…… 比如,被他提及多的中國現代文學家,是張愛玲,随時想起便絮叨幾句。相對如今海内外張迷,木心的資格要算老的:1943 年張愛玲初試啼聲,十六歲的孫璞就讀到了。 ★ 木心自己的“山中問答”,絕大部分遺稿的語氣,隻是說給自己聽,寫給自己看—— 比如,“魯迅是不會善視我的,背後斥我爲‘資産階級’。張愛玲是瞧不起我的,她會轉身借用了蘇青的話:‘我又不是寫給你看的。’剩下來的便是我對魯迅的敬重和對張愛玲的賞歎。” 比如,“陳丹青的文章,既非少林,也不是武當,乃弄堂小子之亂拳,一時眼花缭亂,無從出招還手,被他赢了。” ★ 木心自己的“解藥”,還是文學,從生前出版的著作(A面),到身後存世的遺稿(B面)—— 比如,令他束手而耿耿在心的是,《上海賦》獨缺黑社會一章,臨老起精神,續寫了兩章:《黑漩渦》、《青紅幫》,是遺稿中蠻長的篇幅。 比如,他向來偷偷寫作,抱着(近乎愉悅的)絕望。固然,囚禁與臨老的絕望,不一樣,但寫作是他活着的迹象。他默默寫下許許多多短句(簡直姿态萬千),但也不爲發表,不過寫了自己看看,算是氣過、笑過了。 ★ 木心自己早就預測到,他的讀者百分之九十是汗滋滋的年輕人—— 編輯出版上,如同修補古木器、古建築一般,一仍其舊,尊重當年的譯名用法,精選影印手稿原圖,保留月久年深的味道。 軟皮精裝,本清雅小巧,内文紙張是日本古版書紙,可順紋翻閱,封面燙字壓凹,鎖線裝訂,真正體現時間之味。宛如長途跋涉之後的歸真返璞,讀者拿在手上,有如旅行者躺倒在幹草堆上捧讀的那種感覺。<br/>【作者】<br/>木心(1927—2011),本名孫璞,原籍浙江,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1982年遷居紐約,晚年歸根故裏烏鎮,被海内外華人視爲深解東西方藝術傳統的傳奇人物。 生前定稿出版有文集13種著作,即散文小說系列6種《哥倫比亞的倒影》《瓊美卡随想錄》《溫莎墓園日記》《即興判斷》《素履之往》《愛默生家的惡客》,詩歌系列6種《西班牙三棵樹》《我紛紛的情欲》《詩經演》《巴珑》《僞所羅門書》《雲雀叫了一整天》(引發刷屏的小詩《從前慢》即來自《雲雀》),包括答問錄1種《魚麗之宴》。逝世後,另有“世界文學史講座”整理成書《文學回憶錄》(即聽課學生陳丹青筆記),及作爲《文學回憶錄》補遺的《木心談木心》。陳丹青說,《文學回憶錄》布滿木心始終不渝的名姓,而他如數家珍的文學聖家族,完全不知道怎樣持久地影響了這個人。 不止文學。英國BBC制作大型文獻紀錄片《世界文明》(20世紀以來的公衆藝術教育電視片經典),中國部分拟拍攝宋元以降的山水畫。這部影片将探讨逾千年的中國山水畫之路,攝制組爲此來到烏鎮的木心美術館,将畫家木心作爲BBC千年曆程紀錄片的“一個場的故事”,以诠釋藝術的力量。<br/>
評論0